試談科研成功的因素
天資+勤奮+機遇=成功。
數學大師陳省身把他的成功歸結為四個正確:在正確的時間,選擇了正確的方向,去到了正確的地方(去了德國而不是別人都想去的美國),找到了正確的老師。
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沃森,把自己的成功歸結為四個要素:①向勝利者學習;②要有冒險精神;③要有堅強的後盾,即有很多人協助;④一定要做你自己喜歡做的事,同時要保持開放,不能與世隔絕。沃森把第④點看作最重要的因素。
一、勤奮來源於正確的科研動力
好奇心、研究中難題和挑戰帶來的吸引力、取得突破後對科學或工業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是科學研究的真正動力。只有這種動力才能使人癡迷、執著、甘願放棄常 人能享受的樂趣,充滿激情地持續奮鬥十幾年。有了這種動力,所選擇的項目一定如沃森所說的、是自己喜歡做的事,也會從中得到很大樂趣。DNA雙螺旋結構的 發現者之
我判斷年輕人將來是否會有所建樹時,除了考察品德、能力、團隊精神和是否認真負責、踏實肯幹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看面臨吸引人的挑戰時,是否充滿激情,是否有力爭第一的勇氣和韌性。缺乏激情的科技人員和企業管理人員很難成就大事。
二、跨領域的研究容易出大成果
控制論創始人維納曾說過:“在已經建立起來的科學領域之間的空白區上,最容易取得豐碩成果。”流行至今的存儲程式電腦就是數學家馮·諾依曼和數學功底很 強、精通計算又懂得電子學的J.W. Mauchly 以及傑出的年輕電子學家J. P. Eckert共同研究的結果。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沃森是動物學博士,而克裏克則是物理學出身,後改學生物學。正是這兩人不同的知識背景,取長補 短,才導致了偉大的發現。CT、核磁共振等重大發明也是醫學與電子工程、電腦技術相結合,跨領域的成果。
重慶醫科大學王智彪教授在從事 十多年臨床治療後,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從事醫學超聲工程研究。兩個領域的結合,使他主持研製的“高強度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性能領先,並銷往多個發達 國家,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該成果被資訊產業部評為2003年度六個重大技術發明之一。
三、具備同時代大多數人所沒有的多方面知識和經驗
王大珩先生于英國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後,並未再攻讀博士,而是進入一家英國企業從事光學機械的實踐並取得發明專利。與王大珩同時代的物理學博士不少,但既有 深厚物理學基礎又有光學機械實踐的中國科學家極為罕見。正是這種知識背景使王大珩先生成為中國光學機械事業的奠基人。
我曾談到過我一生中八個重要抉擇,我並未把“選擇照排項目,並提出正確的技術路線”作為我最重要的抉擇,卻把1961年我24歲時,決定“從硬體轉向軟體,從事兩者結合的研 究”列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擇。當時Software(軟體)這一名詞在英文中還未出現,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初,同時具有軟硬體兩方面知識、尤其是在 兩方面都有動手設計和實踐經驗的人很少。正是這種背景,使我能提出雷射排版的獨特方案。上世紀70年代初,具有英語聽力和能快速閱讀英文文獻的科技人員也 並不太多,而短期內閱讀大量文獻使我很快判斷什麼是正確的方向。當時,在北大之前有五個單位從事照排研究,大多選擇了國外已淘汰的方向。改革開放前,很多 科技人員埋頭研究了十幾年,後來發現全部落入外國專利的權項範圍內。
04型程式控制交換機是我國第一台產業化的大型程式控制交換機,其設計人鄔江 興(2003年被選為工程院院士)有過大型電腦分散式作業系統的研製經驗,介入通信領域後,他把程式控制交換機的許多硬體模組變成軟體模組,降低了成本,從 而在外商壟斷中國程式控制交換機市場的情況下殺出一片天地。儘管他創辦的巨龍公司被華為和中興超越,但04機鼓勵了中國企業敢於向外商挑戰。
用友靠財務軟體起家,其創始人王文京大學的專業是財會,後來掌握了電腦軟體,而那個年代精通財務的不懂軟體,軟體專家又不熟悉財務。王文京主持的財務軟體市場上位居榜首,用友公司也因此壯大。
海歸創業的中星微公司研製的數位多媒體晶片在國際市場上佔有率第一,董事長鄧中翰從中國科技大學畢業後,1992年去美國加州伯克利分校讀書,後來成為伯 克利130年歷史中第一位拿到物理學碩士、電子工程博士和經濟學碩士3個跨理、工、商學位的人。他的經濟學老師中有兩位元獲諾貝爾獎,電子工程的導師則是伯 克利分校校長、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外籍院士田長霖。鄧中翰後來又在IBM和SUN公司從事頂尖的晶片研發工作。陳省身先生講的4個“正確”,鄧中翰似乎都 做到了。他的這些背景和知識積累是十分可貴和不多見的,加上他為人謙和,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使中星微的優秀團隊做出優異的成績,“星光”晶片被資訊產業 部評為2004年度重大技術發明。
理工科和MBA雙學位,加上研發和企業管理兩方面的實踐,將會產生一批中國優秀的科技企業家。當然科技企業家也可以不懂技術,只要高度重視技術就可以了,IBM的郭士納和華為的任正非就是不大懂技術但十分重視技術的優秀科技企業家。
四、遠見和洞察力是能否抓住機遇的關鍵之一
中國人多地少,迫切需要提高水稻畝產量,這一歷史機遇被袁隆平抓住了。當時絕大多數農學家不相信水稻雜交有產量優勢,唯獨袁隆平憑他敏銳的科學洞察力,在世界上首次提出水稻雜交有產量優勢,並為此持續奮鬥,最終成為“水稻雜交之父”。
“發現反西格馬負超子”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這項成就是上世紀50年代末在前蘇聯杜布納聯合原子核研究所完成的。第一獲獎人是王淦昌先生,第二獲獎人 是2004年初去世的丁大釗院士。丁大釗在他的自傳中詳細描述了發現過程,特別強調了王淦昌先生的遠見卓識。王淦昌認為他們利用的杜布納的高能加速器是世 界上能量最大的,而這種能量領先的情況只能維持幾年,因而他充分利用了這一加速器世界領先的能量,提出了發現新粒子和研究基本粒子相互作用規律的正確課 題,並要求和督促研究組成員開足馬力工作。李政道先生後來評價說:“聯合所的那台加速器上以王淦昌先生的發現為最重要的貢獻。”
對王淦昌 先生當時的這種緊迫感我深有體會。1984年底,當華光II型雷射排版系統在新華社印廠準備試生產時,我強烈感到華光II型無法大量推廣,必須加快新一代 系統的研製,新系統必須在1988年表現出壓倒性的技術優勢,必須在1991年前先聲奪人,大量佔領中國市場,否則就會失掉市場的最佳機會。
機遇往往是一瞬而過的,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後來我發現有些原始創新的優秀成果就因為商品化過程太長而失去市場的應有份額,甚至被別人後來居上。
五、向勝利者學習,也要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
本文一開始就提到,沃森主張“向勝利者學習”,他還說“因為向勝利者學習才能越學越聰明,而向失敗者學習只會越學越笨”。這當然是對的,但是“從別人的失敗中吸取教訓”也是十分重要的。
開創小型機王國的DEC創始人奧爾森,開闢文字處理機時代的王安,曾被比爾·蓋茨譽為“技術和市場結合的典範”,也是他學習的榜樣。奧爾森和王安晚年犯嚴 重錯誤,錯過了PC機時代,這一教訓也使比爾·蓋茨引以為戒。他曾說過:“我決不會像奧爾森那樣貪戀到67歲才退下來。”他還說過:“假如王安不犯錯誤, 也許就沒有今天的比爾·蓋茨了。”
在照排領域內,國外一些著名廠商的錯誤曾深深震撼過我。1976年發明雷射排版機的英國 Monotype公司後來錯過了“字形輪廓描述”的潮流;1965年發明第三代陰極射線管照排機的德國Hell公司,上世紀80年代在轉向雷射排版時錯過 了“柵格圖像處理器RIP硬體大大簡化”的潮流;日本寫研的第三代照排機上世紀80年代曾占日本市場70%,但錯過了“雷射排版”和 “PostScript開放系統”兩大潮流。
高新技術領域風雲變幻,新技術潮流不斷湧現,每次新潮流都會使一批公司衰敗,也會使一些企業 成為黑馬,後來居上。任何技術領先都是暫時的,比爾·蓋茨的名言“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很值得我們深思。一項科研成果轉化成商品,形成新興產業是 “九死一生”的過程;而要讓產業保持20年以上的持續興旺又是一個“九死一生”的過程。只有始終充滿危機感才能生存。
留言列表